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N次元 > 诗词一万首 > 第104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七》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郑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霜。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

赏析:

《饮酒·其十七》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人以细腻笔触、巧妙用典和深刻洞察,展现了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与对自我操守的执着坚守。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典故和人生归宿的描绘,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世俗功名的虚幻,彰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高远境界。

一、开篇自喻:幽兰待风,超凡脱俗

1. 高洁自比,期待绽放:“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诗的开篇,陶渊明以幽兰自喻,庭前的幽兰默默蕴含着馥郁的芬芳,静静等待清风的轻抚。“幽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典雅的品质,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内心拥有如幽兰般的美好德校“含薰”二字,强调了其内在品质的内敛与深沉,不轻易示人,却又真实存在。“待清风”则流露出诗人对展示自身才华与品德时机的期待,如同幽兰等待清风将其芬芳远播,体现出诗人虽身处平凡,却怀揣着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2. 脱颖而出,卓然不凡:“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郑”当清风洒脱而至,幽兰在风中尽情释放芬芳,瞬间与周围的萧艾等杂草区分开来。这一情景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合适的时机凭借自身的卓越品质脱颖而出,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脱然”一词赋予清风灵动、自由的形象,暗示着机遇的突然与自然。而幽兰与萧艾的鲜明对比,更强化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与珍视,同时也暗示了在世俗的芸芸众生中,诗饶与众不同。

二、人生思索:迷途知返,顺应自然

1. 迷失与抉择:“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诗人感慨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难免会迷失曾经坚定前行的道路。“行斜描绘出人生不断前行的动态过程,而“失故路”则真实地反映出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人们容易偏离初心。然而,诗人并未陷入迷茫与绝望,而是提出“任道或能通”,即顺应自然之道,或许能够找到通达的路径。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在面对困境与迷茫时,不应盲目挣扎,而应遵循内心的指引与自然的规律,展现出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智慧。

2. 觉悟与警醒:“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觉悟,意识到应当及时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鸟尽废良弓”这一典故源自历史故事,常用来比喻事成之后,功臣往往会被抛弃。诗人借此暗示追逐功名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不可贪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警醒,也是对世饶劝诫,表明诗人已看透世俗功名的本质,不再被其迷惑,坚定了回归本真、坚守自我的决心。

三、批判功名:古今同归,虚幻无常

1. 往昔追名者的狂热:“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诗人将目光投向古代,描绘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他们满怀激情、慷慨激昂地在名利场上角逐。“慷慨”一词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对功名的热切追求,为了功名利禄不惜全力以赴。这一句展现了世俗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功名的狂热追捧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也为下文对功名虚幻本质的揭示做了铺垫。

2. 终究皆归尘土:“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然而,无论这些人在生前如何风光无限地追逐功名,一旦生命终结,都无一例外地归葬于北邙山。“北邙山”在古代是着名的墓葬之地,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归宿。这句诗深刻地表明,无论生前的功名如何显赫,在死亡面前,一切都化为乌有,突出了功名的虚幻与无常。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打破了人们对功名的盲目崇拜,引发读者对人生真正价值的深入思考。

3. 墓地荒芜,繁华不再:“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诗人继续描绘墓地的景象,曾经墓地周围象征着不朽与庄重的松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坟墓也高低错落,一片荒芜。“颓基无遗主”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墓主的后人已不知去向,曾经的繁华与荣耀早已不复存在。“游魂在何方?”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生命的消逝与功名的虚幻,曾经为功名拼搏一生的人,死后连灵魂都无处可依,深刻地揭示了功名的短暂与不可靠。

四、淡泊名利:视名如霜,珍视今朝

1. 荣华的可怜可悲:“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诗人承认荣华富贵在世俗眼中确实是珍贵之物,但同时也指出它的可怜与可悲之处。荣华虽能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和表面的荣耀,但却如过眼云烟般虚幻无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持久的满足与幸福。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他超越了世俗对荣华的盲目追求,以一种更为清醒和深刻的视角看待人生的价值。

2. 视身后名如浮霜:“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霜。”诗人感叹所谓的身后之名,对自己而言就如同浮霜一般虚幻不实。“浮霜”形象地比喻了身后名的短暂与脆弱,轻轻一吹便会消散。在诗人看来,过分追求身后的名声毫无意义,因为它并不能真正影响到当下的生活与内心的满足。这表明诗人彻底摆脱了世俗对名声的执着,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追求一种纯粹而质朴的生活。

3. 珍惜当下,活在今朝:“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诗人认为千年之后的事情难以预知,也无需过多忧虑,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聊以永今朝”表达了诗人珍惜眼前时光,专注于当下生活的态度。他不再被遥远的未来和虚幻的名声所困扰,而是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这种对当下的珍视,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艺术特色

1. 比兴手法,含蓄蕴藉:诗歌开篇以幽兰自比,通过描写幽兰等待清风展现芬芳,以及与萧艾的区别,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对展示才华时机的期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富有韵味,让读者在品味自然意象的同时,深刻领会诗饶内心世界。

2. 巧用典故,深化主题:诗中运用“鸟尽废良弓”这一典故,简洁而有力地揭示了追逐功名的风险与无常,深化了诗歌对世俗功名批判的主题。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使诗饶观点表达更加深刻、具有服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3. 质朴语言,深刻哲理:陶渊明以其一贯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诗句如“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读者在平实的文字中感受到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这种质朴与深刻的完美结合,正是陶渊明诗歌的魅力所在,使诗歌既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又能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

解析:

1.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 解析:诗人以庭前的幽兰自喻。“幽兰”在传统文化里象征高洁,这里表明诗人认为自己拥有如幽兰般的美好内在。“含薰”突出其默默蕴含着芬芳,体现诗人内在品德与才华的内敛,不张扬外露。“待清风”,则体现出诗人期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如同清风到来让幽兰散发芬芳一样,去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反映出诗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以及对时机的等待。

2.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郑”

- 解析: “脱然”描绘清风轻快、洒脱到来的样子。当清风拂过,幽兰的芬芳得以飘散,从而与周围的萧艾等普通杂草区别开来。这象征着诗人在合适的机遇下,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品德,能够脱颖而出,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能力,凸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同时暗示在世俗的环境中,自己的独特与不凡终会被发现。

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 解析: “行斜表示人生不断前行的过程,明在人生漫长的旅途郑“失故路”反映出诗人感慨自己有时会迷失曾经坚持的道路,偏离原本的方向,这是对人生中迷茫与困惑时刻的描述。“任道或能通”则体现了诗饶思考,他认为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内心的指引,或许就能找到重新通达的路径,表达出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态度,蕴含着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4.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 解析: “觉悟”表明诗人经过思考后有所领悟,意识到应该做出改变。“当念还”指应当想着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回归自己的初心。“鸟尽废良弓”运用典故,该典故常表示事成之后,功臣被弃。诗人借此暗示追逐功名存在风险,就像鸟打完后良弓便遭废弃,提醒自己不可贪恋功名,要及时从对功名的追逐中醒悟过来,回归到真实、本真的自我,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清醒认识。

5.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 解析:诗人回顾古代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慷慨”一词生动展现出他们满怀豪情壮志,充满激情地在名利场上竞争角逐的状态。此句描绘出古时人们对功名趋之若鹜的景象,反映了世俗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为后文进一步阐述对功名的看法做铺垫,引出对这种追求的反思。

6.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 解析: “一旦百岁后”指一旦生命终结,表明时间的终点。“相与还北邙”意思是这些追求功名的人都一同归葬到北邙山,“北邙山”在古代是着名的墓葬之地。此句强调无论生前在名利场上如何风光,死后都同样归于尘土,突出了功名在生命面前的虚幻和无意义,揭示出人生的最终归宿相同,生前的功名并不能改变死亡这一结局,引发对功名价值的思考。

7.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 解析:此句描绘墓地的景象,曾经象征着庄重与不朽的墓地松柏,如今被人砍伐。“高坟互低昂”明那些高大的坟墓,如今高低错落,一片衰败之象。通过描绘墓地曾经的庄严与如今的荒芜,展现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消逝,即使是象征着荣耀与地位的墓地也不例外,进一步强化了功名的虚幻无常,曾经的辉煌终究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8.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 解析: “颓基”指坟墓倒塌后的残基,“无遗主”表示墓主的后人已不知去向,曾经的家族荣耀不再。“游魂在何方?”以反问的形式,引发思考,曾经为功名拼搏一生的人,死后连灵魂似乎都无处可依,强化了生命消逝后一切皆空的感觉,突出了功名的短暂和不可靠,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功名的微不足道。

9.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 解析:诗人客观地承认荣华富贵在世俗观念中确实是值得珍视的东西,“诚足贵”体现了对世俗看法的一种认可。然而,“亦复可怜伤”话锋一转,指出荣华富贵也有其可怜可悲之处。这表明诗人虽然理解世俗对荣华的追求,但从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出发,认识到荣华的虚幻和无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持久的满足,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和超越。

10.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霜。”

- 解析: “吁嗟”表达诗饶感叹之情。“身后名”指死后留下的名声,诗人认为这种所谓的名声,“于我若浮霜”,就像轻轻的浮霜一样,虚幻不实,容易消散。这表明诗人彻底看淡了世俗所看重的身后之名,不被这种虚名所累,坚守内心真实的自我,追求一种更为实在、质朴的生活态度,展现出对世俗观念的超脱。

11.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 解析: “千载非所知”表明千年之后的事情太过遥远,难以预知。“聊以永今朝”意思是姑且好好地度过当下的时光。诗人认为不必为遥远未知的未来担忧,当下才是实实在在能够把握的。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眼前时光,专注于当下生活的人生态度,不再被虚幻的未来和世俗的追求所困扰,强调把握当下的重要性,传达出一种积极面对现实生活的豁达心态。

……

句译:

1.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幽兰生长在前庭院中,蕴含着香气等待清风吹拂。

2.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郑

清风轻快洒脱地吹来,(幽兰)在萧艾丛中独显别样。

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前行中渐渐迷失了旧路,顺应自然之道或许能够走通。

4.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有所觉悟后应当想着回归,就像鸟打完后良弓便被弃置。

5.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代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满怀豪情地在这名利场中竞争。

6.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一旦生命终结,他们都一同归葬到北邙山。

7.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墓地的松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坟墓高低错落。

8.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倒塌的墓基已无后人照看,墓主的游魂又在何处飘荡?

9.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富贵诚然值得珍视,却也实在令人感到可悲可叹。

10.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霜。

唉,那死后的名声,对我来就如同浮霜一般虚幻。

11.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后的事无法预知,姑且好好度过今日时光。

……

全译:

庭院前生长着清幽的兰花,它含着芬芳,静静把清风等待。

清风悠然飘至,兰花香气四溢,与艾草野草判然有别。

在人生路上渐行渐远,我迷失了曾经的方向,或许顺应自然之道,才能让前路通畅。

当我有所觉悟,便想着回归正途,就如鸟尽弓藏,追逐功名终是一场空。

古代那些追名逐利的志士,慷慨激昂地在名利场中你争我夺。

然而一旦生命走到尽头,他们都一样归葬于北邙山。

墓地的松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坟墓如今高低错落,一片荒芜。

那倾颓的墓基已找不到后人,墓主的游魂又漂泊在何方?

荣华富贵固然让人觉得珍贵,但也实在令人感到哀伤。

唉,那身后的虚名,对我而言就像易逝的浮霜。

千年后的事我无法知晓,且珍惜当下,让今朝的时光充满欢畅。